相识篇
首先,不得不说我们学校数模的宣传工作还是非常到位的。我依稀记得第一天刚进学校就看到了数模比赛的横幅,就萌生了以后要参加数模学习和比赛的打算。后来学院通知说有一个数模宣讲会,我就立刻跑去听了,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说到有学长学姐拿到过全国第一和国际第一,后来才知道是指国赛的Matlab创新奖和美赛的SIAM奖。这更加坚定了我学习数模的想法。
在对我们学校的数模有了大致的了解后,我也时刻关注着学校数模协会招新的信息。终于在迎来的百团大战那天提交了个人志愿后,经过面试成功成为了校数模协会的一员。接着就是协会的迎新会,这大概是我第一次见到boss王。老王生动形象地给我们介绍了中量大数模之路的时间线安排,希望我们好好学习数模,争取在大一就跟进提高班,进而加入集训队参加国赛。可惜我不够努力,大一那会儿真心听不懂,由于概率论和相关的理论知识水平不够(虽然现在也不完全懂),实在没能坚持就放弃了。后来也是在大二才真正意义上开始接触数模,开启我的数模之旅。
相交篇
真正开始学习数模还是从大二提高班开始,那时候每周六早晨早早地爬起来,从8点半一直到中午,晚一些甚至到下午1点,高强度的知识摄入属实煎熬,好在现在通过钉钉直播的授课方式可以课后看回放巩固,大大缓解了我上课不认真听讲的情况(doge)。抛开课上的知识输入,课后的理解、讨论和操练才是最为重要的。仍记得那会儿老王天天在群里分享数模鸡汤,鼓励大家多多讨论,共同进步,后来这也成为了数模群的日常。
熬过了提高班,迎来的便是暑期集训。经历了暑期集训,才知道提高班只是开胃菜。专题知识补充,优秀论文研读和个人赛的三线结合属实将强度拉到了顶峰。我还深刻地记得我的第一次上课迟到献给了数模,那天我醒来一看手机就已经是8点了,火急火燎赶紧从床上蹿起来,背上书包直奔教室。到教室一看果然已经坐满了人,于是乎我就坐板凳在教室后面听了一上午,讲真体验还挺不错的,有座位反而还容易开小差、打瞌睡。还想说一下对于个人赛,我认为真的是最为锻炼和提升能力的了,一个人要完成建模、编程、写作所有的任务。特别对于我这种拖延症晚期,经常是拖到上交前一天才不得不开始动手。个人赛的论文互评工作是真的仪式感满满,数模天团特意准备了奖品送给最优秀的论文执笔者,每次念名字的时候都是紧张又刺激,可惜我这个小菜鸡就没有轮到过。
接下来便是组队赛了。三人组队,其利断金。组队赛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磨合队伍,取长补短的过程,每个人都越来越清楚自己在队伍中所扮演的角色。我还记得开学前一晚临晨我还在挑灯夜战肝代码,做最后一次模拟演练。当时模拟赛几次下来其实心理上存在着挺大波动的,因为模拟赛的时候经常遇到困难,包括对题目的理解、模型的建立等等,特别是代码方面,更是屡屡受挫。后来就直接想开了,还是那句话“享受过程,水到渠成”,毕竟国赛就在眼前了,我就想着尽量做好自己,学到就是赚到,不管结果如何,过程做好了也就不后悔,而且这段经历也是意义非凡。
国赛那3天真的是紧张又刺激。由于我们小组对B和C题都不怎么擅长,所以就直接选择了A题。做到后面心态真的有些崩溃了,特别是提交前一晚,我把我的第一次通宵也献给了数模。当时真的是对拿奖都不怎么抱希望了,第二问做了将近2天还没有结果,于是就直接能怎么贪婪就怎么来,最后总算好不容易把论文赶出来了。这三天真的是心无旁骛、全力以赴,我完全没想到自己居然能写出整整10页的代码。当点下提交按钮的那一刻,内心是真正的释然了,这篇论文承载了我们小队三人的奋斗与努力,也宣告着数模之旅将告一段落。
相知篇
虽然目前我对数模仍没有清晰的认知,但我还是想谈一谈数模之旅后的我对数模的一些理解与看法。数学建模,是针对某些具体问题或目标要求,通过理论层面的研究与探索,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得到大致的方案和结果。过程控制工程将数学建模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机理分析法建模,我认为它是白箱建模,指的是我们可以根据具体问题分析其内部存在的数学物理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第二类是试验法建模,我认为它是黑箱或者半黑箱建模,就是我们很难分析过程或系统的内部机理,往往通过分析其输入输出的实验数据,寻找其内部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基于数据驱动的数学建模也应该属于这一类。因此,作为工科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我想数学建模应该成为每个理工科学生都应学习的一门学问,这并不是说要去学多少多少知识,拿到什么什么奖项,而是应该有一种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参加数模竞赛也不应该抱有很强的功利性,数模之旅这个过程带给大家的收获和成长,才是最为弥足珍贵的财富。
最后,还是想用那句话结尾。
享受过程,水到渠成。

本文作者荣获202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