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大学前从未听说过数模这个概念,我潜意识里甚至以为数学学院的学生都只学理论;算法软件之流都是计算机他们才用的东西。说实在的,我第一反应是“数学那群家伙的求生欲竟然这么强的吗?”。
我属于那种没怎么在学校接受过所谓素质教育的学生,在一开始自然地感受到了一阵无所适从(而这在数模结束一段时间后才意识到)。我自始至终认为,学物理的必须碰数学,而且学数模也算是拓宽了我今后的选择道路;因此在参考了学长老师们建议的流程后,我在大二的初级班上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数模之路——原因无它,只是选修课名额总在我网崩的时候哄抢一空。
我事先没有看一些数模书籍资料就直接去听课了,初级班,提高班。期间我接触了从未触及过的知识:规划、图论、数据分析、图像处理,等等。有些知识点的名字类型听着深邃玄妙,觉得是人类数学的高贵结晶;但所有知识的应用都非常实际,完全没必要感到慌乱。
集训的经历是最具色彩的;虽说在制造这段回忆时容易感到枯燥,事后回想起来却会感到几分戏剧性。这或许是充实的学习生活所共有的一种特质吧。一开始的入选过程便几经曲折,暑期集训开始后还进入了机房、食堂、寝室的轮转生活——寝室在东区。集训中的补充知识大多是对初级班、高级班知识的补充深入,而全新的少数专题知识则相对较难。因此即使是在做作业时,讨论也是重要而寻常的步骤;否则做其他事项的时间就会显得局促。
我认为找队友的环节是集训中的最大转折点。相性良好的队友搭配将会非常愉快,给之后的集训时光增添不少趣味,国赛时的消极情绪也可以减免许多。不过找队友时需要保持冷静。我大意了。其实不必刻意寻找专业差异迥然的同学进行互补,也不要看到身边同学都在组合就急忙出售自己。以下三个意识应该可以为学弟学妹们做出一点参考:
首先,在集训前了解的人中寻找搭档是最为稳妥的,应首先考虑。那些身边刚认识的大佬们多半早在集训前就有了自己的大佬搭档,大海捞针无异于进行刺激抽奖。所以必要的关系要早在集训前打点好~。
其次,性格要处得来。为检验配合相性,可以在最初的小队赛中选择有一定难度的题目,过程中发现问题后就要及时探讨解决。相较之下,开始一两次小队赛的结果并不重要。
最后,对于小队选定的赛题,搭档间的知识体系不应当是互补,而是都应有一定了解,否则赛时队员间的配合就容易产生割裂。三人知识领域的交集才是数模选题的合适范围,掌握的深浅不同将是产生不同分工的重要因素。
回顾最终的三天国赛,它的赛题比平时的训练都要难一些,甚至还有坑。解题过程中一个环节出不来而做一两天是高概率事件。要是全程流畅就要小心了……我们当时挑灯夜战,最后还是在结束前及时完成了自己的论文。我自认为我们已经尽力了,不过我们的答卷并不流畅自然,有待继续努力。我认识的各队的获奖结果竟也有些魔幻,并不符合我认知中的实力分布,反倒像是抽奖(?)。
总而言之,数模的时光给予我最重要的是数学建模的技术与意识。想必这段经历对我今后的逻辑思考方式、社交处理技巧与学术工作手段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吧。感谢数模,在我宽松的大学生活中描绘出了与众不同的图卷。
本文作者荣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浙江省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