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离国赛过去已经一个多月。好像过去了很久,但是一提起当时的数模生活,总还能拍一拍大腿,兴致勃勃地分享那段时光数不尽的喜怒哀乐。
量大的数模生活大致有四个阶段,从初级班,到提高班,到集训队,最后是国赛阶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肯定还是后两个阶段,那就分享这两个阶段吧。
首先说说集训队。集训队这三个字,一开始听起来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不过等我真正进入之后,发现也没那么难。只要对数模喜爱,态度积极,比如能够感兴趣到能读到我这篇文章的,几乎都没什么问题。所以学弟学妹们,稳扎稳打,跟上进度,集训队不是难事的。
大二下的期末考试一结束,集训生活就开始了。集训分为两个阶段,阶段一差不多一个月,回家休息个三周,再回来集训个半个月,就国赛了。虽然集训基本占用了整个暑假的时间,但是回忆起来,这可能是我过的最有意义的暑假了。
每一周的任务大概有,学习新内容并做作业,论文研读并复现,还有个人赛。到了后期还有组队赛。这些详细的过程,相信其他的学长学姐早已分享得明明白白,那我就来说说我自己感受到的不一样的时刻。
早上的理论课学习,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点后怕。从早上八点到差不多下午一点的大脑高速运转,让人十分头大,我们一般用这四个字来形容——数学轰炸。难吗?难啊!这么长时间的数学新内容,至少我是很难不留疑问一次性过的。不过,上的内容确实是满满的干货。老师们的课件做得恰到好处,不过于难,又能提到每一个板块的核心思想内容。别人可能半个学期学的东西,我们用一个早上就能掌握精华,还是稳赚的。这样想,理论课还是挺好的。
论文研读是比较烧脑的。多数情况下,数模题目的内容都需要现学现用,这就导致一开始根本就看不出来论文写的是什么,算法程序也不太懂,比较难啃。不过幸运的是,数模大家庭很强大,遇到不懂的地方,走动问问旁边的同学(集训一般都在机房),很多都是大佬;可以找老师,给自己一点思路;最有趣的还是直接在国赛群里提问,大佬们总能给出多种解决方案。大部队如此强大,想不前进都难。
再就到个人赛了。个人赛比较锻炼个人能力,包括建模、编程和写作,全都是自己一个人完成。工作量挺大,但在截止时间前一个小时论文刚写完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自己的潜力有那么大,不逼一下自己都不知道,还是有满满的成就感的。每次个人赛还有颁奖,奖品是一大包零食。做同一个题目的同学挤在同一个机房,等着念到自己名字,还是激动和紧张的。
国赛那三天,是整段数模生活的高潮。回想起拉着一个皮箱,穿着拖鞋,到环宇教室搭桌子拼床,是很奇妙和有趣的。这才是真正的睡教室。拿到题目后,跟往常一样按部就班审题分析,整理逻辑思路,然后结合自身的优缺点选择题目。接着就到摸索阶段了,肯定会遇到卡住的地方。对题目的怀疑、矛盾和纠结,一直缠绕着我们。一遍一遍地过题目,找方法和运用,整个思路越来越清晰,进度条也慢慢在前进。当时的情况下,我们其实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自己做得对不对,多次讨论也好像不是特别有效果。不过神奇的是,量变往往会引起质变,突然某个时刻就开了窍,题目又得以继续做下去。
对我来说,最难忘的是最后一个晚上。大概10点的时候,我们已经找好了需要的指标,整体的思路也已经清晰,模型已经建好,但是,模型解不出来。可以说成败在此一举。最熟悉MATLAB的我只能接下了重任。问题是,这种复杂的规划我从来没这样解过,我也只是在赛前学习过类似的编程思路。编程最重要的是逻辑,我一遍遍看每一个字和公式,脑海里尝试以图的形式展现模型,我头一次有头痛欲裂的感觉,甚至能听到大脑运转的声音。夜已深,时已迫,我坐着,站着,躺着,纠结与彷徨。终于在凌晨两三点的时候,得到了突破,七窍畅通,整个人都精神了。我赶紧记下灵感,建立解决框架。我得睡一会儿,然而脑里还在跑着程序。两三个小时后,我又爬起来,继续完善代码。终于在早餐后不久,我高亮代码、右键执行后,随着电脑风扇嗡嗡响了几分钟,模型结果跳出了屏幕。一次过,没报错。我可能已经笑不出来,但内心那种石头落下的感觉,让我神清气爽。后面剩下的工作,就是修补和完善了。虽然到最后也一直在赶工,完成度也没有达到我的理想水平,但总算是有个能交得出手的作品了。论文提交按钮按下的那一刻,有释然,但更多的,是留恋和不舍。
不知不觉中,字数超了这么多。数模生活的精彩程度,如果要完全地展现出来,我想,这篇文章十倍的文字都不一定够。整个上午的数学轰炸,午饭后躺椅上的小憩,晚九点半被浩荡大军横堵的人行道,凌晨四点的环宇……这些场景都历历在目。最后,我们组拿了省一。有遗憾,但也很满足。相对于结果,旅途上的风景更让我受益匪浅。数模教会我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学习大量内容的能力。我想,拥有这种能力,无论以后在哪行哪业,都能顺风顺水。最后,还是老王的那句话——享受过程,水到渠成。
本文作者荣获2020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浙江省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