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第一次听说数模是从学长学姐的介绍那了解的,当时我这一届的新生们都在寻找竞赛、协会和社团,了解了各种各样的竞赛和协会,终究听的最多的还是咱们量大的数学建模竞赛,听学姐学长们相传咱们数学建模竞赛是量大的王牌竞赛。虽然当时对数模的理解还是模棱两可,但还是在大一下报名了初级班。
第一次初级班上课,我记得上的是lingo和简单的线性规划,这节课我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因为这和我在高中学的线性规划有很大的区别。当时给的是生产奶制品的利润优化问题,我按照题目罗列了一下表达式,心里想着:这怎么画直线,怎么能移到最优值啊。正当我们绞尽脑汁地挣扎时,学长给我们演示用lingo程序求解最优值,不到一秒钟,最优解就解出来了,这么复杂的应用问题,居然只是一秒钟的事情?这种反差感让我感觉数学建模特别神奇,实际中的很多问题,居然都能由我们建立模型,然后剩下的丢给程序解决,仿佛一下子看到了数学真正的应用性,让我对数学建模的兴趣火苗彻底被点燃。之后报名了数模提高班,那段时间对于光电专业的学生是极为难熬的,当时光电专业的学生一星期只有周五下午是没课的,而且课内作业非常多,加上学院一些繁忙事务,可谓是完全忙得不可开交。当时疫情期间,在家里上课,非常考验自律性。但是这些困难都没有中断我的数模之旅,对数模的兴趣和数模群里大家的热烈讨论,让我最终坚持了下来,每周作业都会尽力完成。在摆满牛奶饼干巧克力的书桌上开着钉钉回放和大家讨论场景以及当程序跑通的那种喜悦,令我永生难忘。我很幸运,自己的积极和热情被老师发现,获得进入集训的资格,我还记得当时我还请自己的朋友喝了奶茶,进入了集训,说明自己的数模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说明提高班的努力没有白费,但是一关更比一关难,进入了数模国赛集训,也就说明我会经受更大的考验。
当时数模集训第一次论文研读,可谓是终于见到了平时在数模群里积极讨论的大佬本人,当时看着他们激烈地讨论,我也凑了过去,但是我发现,他们讨论的问题远远超出了我想讨论的范围,我有点慌张,左顾右盼,仿佛大家都在讨论很难的问题。我记得当时我就坐在他们旁边不断地点头,完全没有什么想发表的观点。于是开始对自己起了点疑心,这数模集训真的是我可以驾驭的吗。在这里我要感谢集训时坐我旁边的工试的同学,当时集训第一天,论文研读我有些地方琢磨不清,我无奈之下只能向他请教,他非常有耐心地一步一步列式子和我一起分析,最终得出正确结论时我们俩就商业互吹,之后的每次论文研读他也经常带着我去和其他同学讨论,互相学习,互相收获。我开始敢于参与和大家的讨论并发表观点,是他让我开始逐渐融入数模大家庭,就这样,我收获了集训的第一份友谊,也获得了让我继续走下去的勇气。那时的晚上,大家一起在群上讨论,爆肝个人赛论文,我记得每次我都是压点交,写得很慢。每次看着大家在群里讨论的题目已经是下一题了,都会非常紧张,完全不敢睡。那段时间,咖啡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必备品,非常辛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个人赛是集训里最有效的训练方法,三次个人赛下来,我无论是编程能力、写论文能力都有了一个冲激函数式的飞跃。和集训前的自己比简直是判若两人。当然辛苦之中也有甘甜,协会当时还下发经费让我们聚会。第一阶段可谓是整个集训收获最多的一个阶段。往现科的搬迁、临近截止时间却还没完成的个人赛论文、写不完的论文研读报告,现在看来,这些曾经对我千锤万炼的艰难在大家共同的努力和帮助下,其实也不过如此。第二阶段的模拟赛考验的是我们的心态,艾灸的燃烧模型至今还使我无法忘怀,记得当时我们小组每次都是来不及交上论文,要不就是交了论文格式出错。而且,模拟赛的论文成绩也不怎么理想。但是我们每次都会进行总结,这次失误在哪,下次在哪加强。由于我是负责写算法的,当时我还和其他组的写算法的同学一起去B站找视频,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神经网络都学了起来,队友也在为自己的任务而努力。虽然不明显,但我们确实是在不断地进步。刚刚开始第一第二次模拟赛我们认为用的算法越高级、越智能,论文整体水平越高,但两次的失败告诉我们并不是这样,当时才理解老王所说的水到渠成,好论文不是算法有多高级,而是思路清晰、模型明确、结果合理,一步一步按照自己正确思路走下来的论文读起来才最舒服。
国赛阶段,一组一间教室,我们都抱着每天都过得很糙、一天只睡五个小时的决心点燃了数模国赛的烽火,当时题目出来,我记得我们组是三道题都分析了一遍,然后果断放弃B题算法题,打算选物理型题目A题,当时第一天晚上我们讨论了大概三个小时,之后有了一点思路便开始建模。结果发现行不通,我们又一直卡到凌晨一点,最后才决定选择C题数据题。当时我们的气氛有点沉重,因为我们模拟赛几乎没怎么做过数据题,加上和数据题有关的算法我们也不清楚,但是A题和B题我们又做不动。当时我们是距离论文提交还有六个小时中午才建跑通所有的模型。这期间我负责学习算法,现学现用。由于当时时间紧迫,我建模卡了很久,编程的队友也担心写不完论文,便不断催我,认为我可能比较固执。中间还有过一丝小矛盾,但是我认为这是正常的,这说明我们三个人都重视这次比赛。提交论文前一天,凌晨三点这样,我终于把简单的模型框架建好,我把草案给负责编程的队友,出于对队友的信任,很放心的睡了,结果不出所料,第二天早上队友真的把模型跑通了。当时很多组都已经在修改论文了。剩下的十四小时,我们只能抱着背水一战的决心,奋战到最后一分钟。最后,我们终于是在提交论文前半个小时将整篇论文修订好,上交论文前我们一起盯着电脑屏幕,生怕会出一丝差错。不过可能时间太紧迫,最后我们还是有一段代码没有完整地放上去,当时我们心情比较低落。但也许是实力和运气、又或者是绝境爆发力的作用,我们很幸运地获奖了。
水到渠成,能创造可能。也许我和数模的小伙伴们可能很难再有交集,但是感谢你们的帮助,这里的每一份友谊都是值得珍惜的,感谢辛苦付出的老师们、感谢队友、感谢自己。数模、老王的“水到渠成”让我在量大遇到了最喜欢的自己。水到渠成,一生受益!

本文作者荣获2020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浙江省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