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来想去,与数模的这段不解之缘是从大一开始的吧。
适逢那年国赛放榜,体育馆门前大版面的喷绘上满是获奖的学长学姐的名字,鲜红的底色,在阳光照耀下,这些名字显得异常耀眼。环宇楼边上的横幅架上拉起了祝贺中量大数模再创佳绩的横幅,中间的过道上是成绩优异的数模小组的特写和寄语。很多人提到了“一次数模,一生受益”,那时我心中开始萌生出了我也要参加数模的想法。
而后的数模集训班招新,我和同学看到了之后兴奋地递交了报名表,但是我们没有进入提高班,因为那时我们还是大一,而集训队招的是大二的学生,失望之余,从那之后开始没那么关心数模。但是那年国赛,后知后觉,又是到了放榜的时候,我发现我认识的几个学长学姐都在榜上名列前茅,拿到了国奖,大二的我也因为经历了其他竞赛,深知省赛奖项有多么不易,更不要说是国赛奖项,简直是难上加难。那之后我开始找得奖的学长学姐了解数模,了解这个在之后一年里让我有巨大改变的神秘事物,我问东问西,什么都想知道,最后他们告诉我想问清楚再去是不可能的,去了,经历了,自然什么都懂了。
如愿以偿,在大二下半学期进了数模提高班,但那个学期简直是我的低潮期,我经历了由于贪玩导致的低绩点的巨大影响,被老师面谈,重发推优资格取消等等,甚至是数模提高班的绩点门槛要是再划高一点,我可能都进不了提高班。提高班上我的作业没花那么多时间,没那么仔细、精致,所以每次的国赛群招人,跟我都没有任何关系。甚至作业上的很多问题,都是我的室友教我的。
回想起来,我问自己,为什么我在数模校赛拿了一等奖?为什么我的寝室里只有我进了集训队?为什么最终能以一个国奖结束自己的2019国赛之旅?为什么集训队中强者如林,这么普通的我能有一方立足之地?
也许是碰到了对的队友,让自己发挥出了应有的实力吧。想起是五一赛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早早地组好了五一赛的队伍,他们都是数模群里的活跃分子,他们都是同学们眼中的大腿,只要抱紧了,校赛国赛都能平步青云。而平时疏于发言,疏于数模学习的我,感觉在任何队伍都是一个挂件一样,没人找,也找不到队友。那时候,碰巧遇到了曾在大一时想一起进提高班的同学,处境相似,一拍即合组了队。没想到竟然这一组,就从五一到了中秋,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
组队之后,以赛代练,为了不拖团队的后腿,为了能够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我开始学习,开始将提高班的讲义一遍遍翻看,将没懂的地方一点点吃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五一和校赛期间,我早起,晚睡,看着室友们交流着说还不急,我默默推开寝室门走向环宇的休息区,当时的我没有别的想法,只想一心把比赛做好,无论要占用多少本该是休息和睡眠的时间。事后,事实也向我证明了,所有意料之外而又是情理之中的结果,皆是努力使然。也许以前我还是那个举着讲义找室友问问题的人,但是比他们我付出更多,坚持更久,也终于成了他们想成为的人。
模拟赛组队,我们早早地就组好了队伍,不是我们不愿意找更优秀的队友,而是我们相信,实力均等、率先磨合远胜于东拼西凑、低头抱腿,每个人都要有发挥,同时每个人都要在队伍里有磨炼、有成长。从第一次适应赛走到最后的中秋国赛,至今我都难以想象如果换队友之后我会怎么样,因为我觉得只有在这支队伍里,我才能发挥出最出色的水平,互相成就的感觉是最美好的。
回顾国赛期间,感慨万千,聊起来的时候打趣说“我们是第一天白做,第二天瞎做,第三天拿命做”。我们在的B304,3天就没有熄过灯,睡觉轮流睡,论文赶着写。我们知道,我们在所有数模小组中,绝对不是最优秀的,但是我们相信,坚持、努力能给自己换来一个更好的结果,能让今后的自己不后悔。
有人说怎么找厉害的人来做队伍里的大腿,我却觉得为什么不自己做队伍里的大腿,实力均衡的三个人一起努力进步,不是更有趣,也更有收获吗?
一次数模,一生受益。经历辛酸、痛苦和难捱的烈日,收获知识、经验和凉爽的秋风。更重要的是,我懂得了,只要一直想着自己想成为的样子,为之努力、奋斗,远离舒适区,鞭策自我,最终就会变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而且在坚持的路上,你会遇上和你一样的人,也许,这就是数模最美好的样子吧。

本文作者获2019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全国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