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记否,当年被数学支配的恐惧,从小学开始的奥赛班、初高中写不完的数学作业和150分的试卷、大学的高数线代概率论令当年还是小萌新的我瑟瑟发抖。转眼已然成为这个校园里的老学姐,再也不会问“同学,求北怎么走?”,对数学对数模心存感激与敬仰。
十分庆幸当初鼓起勇气报名了数模,从提高班到五一赛再到校赛,之后集训最后决战国赛。半年多的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当队友在群里发“我们是推荐全国二等奖”的时候,当初报名提高班的犹豫与惴惴还恍如昨日。
“我高数又不高,c语言还是压着及格线过的,到时候被大佬狂虐,岂不是丢脸丢到姥姥家”
“要进了提高班,没进集训队没办法参加国赛,岂不是血亏”
“要遇不到合适的队友,还得carry划水队友岂不是惨的很”
在这样种种的想法之下,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报了名。如今回想起来,当时的种种顾虑与担忧只是本戏精的幻想罢了。数模组的老师倾心灌溉,手把手从零基础教起,哪有学不会的道理;无论是在提高班还是集训队之所学都是必要的技能,大课可没数模老师讲的通透;数模队里大佬云集,划水的早早的被筛选走了。
第一次数模提高班,上的是上午的课,那天我第一个到了教室,看着教室从没有人到坐不下人;之后参加五一联赛,那时候只得了三等奖,非常的沮丧,开始妄自菲薄;之后校赛,很幸运的拿了一等奖;开始一段难忘的集训,白天上课,下午自学,晚上写作业,中间穿插个人赛、论文研读,每个人都恨不得把自己的发条上满,最后如期参加国赛。
还记得在校赛的论文中要给中量大写一封信,我如是写道:“人的身上存在着自然界中最多的不确定因素,难以用纯理性的指标对其进行预测,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无限的潜力与无穷的未来,以数学模型来评估预测是不合理的。这也意味着,每一位同学都有获得数模竞赛奖项的可能性,相信只要在数模的学习道路中跟紧老师的步伐,刻苦学习、用心钻研,最后的成绩也将必然不会辜负我们!” 。现在再看这段话,感慨万千。
回首,老王的第一堂lingo、学艺哥蒋蒋论文研读抠细节、有梅老师和老王在第一次小组赛点评时的争辩、赵承业老师的算法、柴中林老师最特色的排队论、杨静华老师的经典微分方程云里雾里、有梅女神的判别聚类……种种种种,我实在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千言万语糊在心头,万般感激感恩只化作一句,这是我在量大迄今为止度过的最美好的半年,遇见你们三生有幸。
我们都会如期长大,带着满满的收获与对未来的憧憬,还有那无数次从求北机房走出来后见到的日月湖的月色。用力的吸一口夏夜晚风,抱着手中蓝皮的培训手册,和三三两两的同学往生活区走,看着对岸星星点点环宇的灯光,空旷的启明此刻不再落寂。

本文作者获2019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全国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