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下学期的选修课,是我与数学建模的第一次接触。听着老师滔滔不绝的细数着历届学长学姐们的荣誉与光辉,我不禁对此心驰神往,参加集训的目标逐渐扎根于内心深处。几节课听下来,我懵懵懂懂,反观其余同学的精彩表现,我意识到我对数模没有天赋,这不会是一条轻松的道路。对于我这样一个从未接触过代码的人,一系列做数模“必修”的软件让我有些退避三舍。但想到入选集训的美好未来,我安慰自己,只要花些功夫,问题不大,还没尝试可不能打退堂鼓。
可在参加完当年的校赛后,我才明白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确实有些大。以我现在的眼光来看,那次校赛做的十分糟糕,既没有搞出模型,也没写出几行代码,在网上查找了数十篇文献也没借鉴到先进经验,最后七拼八凑出一篇自己都不愿意多瞅一眼的论文。在截至日期的下午,我们就这样草草的提交了第一篇作品。比赛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我和队友们心里互相安慰彼此,毕竟第一次接触数模比赛,做的不好可以理解。但内心却抑制不住的想,自己根本没能力解决如此困难的问题,还是洗洗睡吧,进集训对自己来说就是痴人说梦。
本以为自己的数模生涯就会这样在失败与惨淡的心情中收场。但在大二下学期,就在我快将数模这回事忘却时却迎来了转机,数模提高班开始报名了。当我了解到任何大二学生都可以参加时,内心竟然蠢蠢欲动起来。每当看到走廊中学长学姐们在全国赛中的辉煌“战绩”,我除了羡慕外,似有一丝不甘。而这一丝不甘,让我勇敢面对上次失败的阴影。就算自己不是做数模这块料,也有热爱的资格。
抱着尝试的心态,我参加了第一个专题,就在我做好了听天书的准备时,却发觉这些知识没有初次见到时的陌生了。经过不断的尝试与老师和同学们在群里激烈的问答,我竟然奇迹的跑通了自己的代码。我感受到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似乎突然发现了数模的乐趣,又觉得充满了信心与力量。之后的专题难度不断上升,但是我却不再畏惧,而是逐渐的乐在其中,享受学到新知识和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巨大满足感。
提高班结束后,我怀着“自讨苦吃”的心态,找齐队友报名了五一竞赛,一是想看看自己现在的水平如何,二是想体验一下真正的数模竞赛。题目下来以后,经历了选题——换题的几个轮回,最终回到原点。题目的难度对我们这种初出茅庐的新手来说不算小,但是三人同心,其利断金。在和队友的共同努力以及一夜的通宵之后,我们最终按时提交了论文。不管获不获奖,我们拼尽全力做出让自己问心无愧的作品,这已经很好很好。
最忐忑的是在等集训名单的时候,竞赛成绩还算差强人意,但总担心自己落选。周围有的同学已被提前“招收”,内心更是五味陈杂。但我后来想清楚了,选不选的的上我不能左右,无论结果如何都会有合情合理的解释,无需焦虑。就这样,我想开了,我觉得任何结果都能淡然的接受。但当我第二天看到“亲爱的同学您好,恭喜您被选入……”这条短信时,我觉得自己这辈子值了。
进入集训以后,每天过的并不轻松,任务很多,白天在机房研读论文,晚上回寝室要接着码代码。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虽累了一些,却不觉得枯燥。发现自己在一天天的进步实在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国赛的时间在一天天的靠近,我的心情也变得兴奋与忐忑。我尽量不把奖项当成目标,而是去享受这个智力激荡的过程。
国赛的题目难度非同小可,即使是对经历了高强度训练的我们来说。但是即使题目再难,也要迎难而上,不辜负数模组老师酷暑中为我们上课时的呕心沥血,对得起自己在集训中的挥汗如雨。为了克服困难,每个人三天加起来的睡眠时间只有十个小时左右,挤出时间来一遍遍的调试代码,一次次的修改模型,只为交上最满意的答卷。历经三日奋战,国赛结束,我的数模生涯也圆满的完结。回想起这段令人怀念的时光,我获得的不仅是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无畏精神,更是享受学习享受知识的心态。
通宵达旦的赶论文、小组的激烈讨论、老师的悉心指导……每当我回忆起这段时光时,这些景象总会浮现在脑海中,我的嘴角也不禁微微上扬。有太多的感恩与感动我无法用自己贫瘠的语言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就让这些记忆在我的人生中不断闪烁吧,像一盏明灯温暖我、指引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