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讲到数模,我就有讲不完的话要说”
与数模的缘分开始于大一的时候选修的老王的数学建模课。而实际上,即使上了课仍是对数模一知半解,所有兴趣仅仅是任课老师强大的人格魅力的吸引。传言有很多,一是这课是学霸专入,分数高,二是此课座无虚席,需要提早一小时来抢座位。亲身经历这些传言,有点不敢相信。提高班报名前专门找学姐打听情况,每每问及数模,学姐就会有很长段的文字解说。那是一位现大四的学姐,平时话很少,作为前辈,讲了很多她参加数模的时候的心路历程,她说,一讲到数模我就有讲不完的话要说。从数模老师到提高班以及集训,学姐很详细地讲了很多她参加数模时候的事情,话语里满是收获的喜悦。抱着对她所说讲不完的话的探索心态,我报了提高班的培训。
“机会留给早做准备的人”
提高班上课的时候,仍是打听过情况。第一次上课早早地来到教室。8点半开始上课的教室,7点半已经没有空余的座位。老王上了第一堂提高班的课,面对满教室的人,想必早已习惯,让人搬了一部分椅子过来,仍是有很多人站着。第一堂课,老师并没有直入主题讲课,大多是对数模、提高班的介绍等等诸如此类,而我印象最深的是,面对很多人站着听课的时候,老师说,机会是留给早做准备的人。所谓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早到教室来就会有座位坐,而那些掐着点甚至晚到的人就只能站着听课。令人欣慰的是,大家听课都很认真,即使站着也有很多人听到了最后一秒。
这次座位的故事,让我对数模、数模组都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深刻体会了机会留给早做准备的人这句话。带着一颗满是期待的心,顺利地走到了暑期集训的日子。
凌晨4点的计量
集训的日子可谓酸酸甜甜。炎热的日子里,穿梭于生活区与求中、求北的人都是数模人。不像提高班那样轻松,每天都会会有课程,会有作业,也会有自己研读的任务,小组间的讨论,或轻松愉悦,或气氛严肃讨论热烈,在那些最热的日子里,有数模组贴心准备的东北大板,也有老师每天的答疑,每一天充实而快乐。
日子说快不快,说慢不慢,很快就到了最后比赛的日子。那些平日里积累起来的算法程序以及研读报告时学会的写作技巧在最后的日子统统在脑海里回放。三人一起在寝室度过的72小时无比难熬却又无比值得珍惜。现在回想起来,那72个小时中睡着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8个小时,第一次体验通宵做题写文章的感觉,竟然也不知疲惫。最后的24小时,我们三人都没睡,不,其实整个走廊中都是灯火通明。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前辈们所说的凌晨4点的计量。透过宿舍的窗能清楚地看到我们的逸夫图书馆,再过去就是我们以前辛苦努力学习的地方。大家一起为一件事努力的感觉真的特别好,更感动的是,数模组的老师一直陪着我们,甚至到比赛结束他们还在为我们提交、打印论文。
那一晚,我们与数模组的老师一起看到了凌晨4点的计量。天空泛着些许白光,那是我们所有数模人最问心无愧的微笑。
本文作者获2014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浙江省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