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网站后台
  • |
  • 加入收藏
  • |
  • 网站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计量大学数学建模网>学子风采
回忆那年夏天 --16数学2 徐梦楠

        事情从那年初夏开始,一天班主任蒋老师号召我们班的同学积极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各个学院都有不少的同学参加,作为数学系的学生,对于这数学类的竞赛自然是不甘落后,一番争先恐后的报名之后发现自己班级内竟然有八九成的同学报名。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报名只是一个开始,紧接着而来的是一次次的提高班,提高班的课程都是在周末,一想到别的同学能在周末潇洒快活,自己却要上课,心中并没有觉得沮丧,相比是一丝丝的小开心。开心的是给我们上课的老师都是理学院的大牛老师,能听到他们的课是一种荣幸,而且正好能找点事情做做来驱逐自己的懒惰心。我们寝室的几个同学都参加了数模集训,而且我们的课程每次都是在早上,早上八点上课,往往六点多就需要去教室占座位了,因为一次上课就是一百多人,环宇的一个教室最多也只能容纳一百来人,因而去的晚的人不是需要去坐边边角角的所谓的差位子就是需要自己搬凳子坐到过道上。我们寝室就不一样了,每次都坐的上前三排,我们几个人会轮流的早去“霸占”位子。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真的是刻苦,因为从来没有一节课我们有这么努力过,更没有早去抢占好位子的动机。
        提高班上了还没几次,算是初识数模之道罢,就迎来了“五一赛”、“校赛”。“五一赛”那个时候只知道寥寥几个模型,代码只会码一点点,也没写过几篇“堂堂正正”的论文。就小心谨慎地拉来了两个算是熟悉的好友一起组队报名了,他们一个写模型,一个写论文,我负责编代码,就这样三个人努力了三天,晚上也没有熬夜,正常的时间就休息了。虽然忙手忙脚了三天,时间到了,论文也送算是顺利完成。(通篇都用的lingo软件,嘘~)心想着八成那个成功参赛奖是稳了。提交论文后忐忑的等待了几周,结果出来却有三等奖,倒也长舒一口气。紧接着就是“校赛”了,我们还是原班人马上阵,选了大理石纹鳌虾那题,还是那样的合作,我们人为的让它们繁殖,计算数量,哈哈,现在想起来都好好笑。做完了校赛之后,我们果断一起去搓了顿爆炒小龙虾!校赛时候的状态相比于五一赛时已经好多了(之间又上了几次提高班),就这样我们校赛拿了个二等奖,算不上好,也没有太差,但是三个室友校赛都是一等奖,替她们高兴之余,我还是略微的有些伤感。
        让我最难忘的莫过于那个夏天了,原本两个月的暑假就只留下20天呆在家里了,其余的四十天都是在学校的机房度过的。原来的寝室还不能住人,集体搬到9号楼去,男生就住在我们的楼下,还是有点点的不适应的哈。这个夏天,交织着提高班、个人赛、论文研读、团队赛、论文讲解。一轮轮下来密不透风,唯一让你能够有点喘息的机会莫过于那每隔四五天后的一天休息了。数模的暑假每个数模人都很拼,早上六点多的机房已经可以看到勤奋同学的身影了,晚上十点多还可以听到刻苦队友的声音。数模让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我后来的两个队友就是我在数模期间认识的。我们从开始时的相互间的羞涩到后来合作的亲密无间,一起学习一起建模一起熬夜!
        后来的每一次团队赛,我都是和这两个队友在一起做的,每一次都会有一些进步,每一点进步我们都一起见证。直至最后的几次团队赛,我们便以国赛的标准来要求自我,我们认真细致的对待每一道题,一起讨论一起分析,直至夜深人静,我们依旧坚持在9号楼楼梯上去的那个活动室,持着不攻克难关誓不罢休的信念,第二天依旧会拖着个疲惫的身躯前往机房。每逢下午,又值酷暑,机房尽管开着空调,心中却不免还有一丝的燥热,我们便会一伙人一起点“一点点”的奶茶喝,这像是一个传统,不知是我们这一届起还是往届一贯的作风,在机房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就是“喝一点点续命”了,当然“一点点”本身并没有这么神奇的功效,不过是我们聊以慰藉罢。
        终于我们迎来了紧张刺激的国赛,但开场还是有点点的小扫兴,那就是我们期盼已久的“计量爱情公寓”竟在我们这届沦落为去教室打地铺!没错,就是去教室打地铺!大家伙在国赛开始的那个下午卷铺盖前往自己的那个教室。不过转念一想,我们还是挺幸运的,试问大学四年不参加数模的你有机会去一个教室待上个三天三夜没有外人打搅还有保安为你值守的契机吗?这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当若干年后回忆起定是热泪盈眶的。
        在那国赛的三天里,我们攻坚克难,建立并推翻一个个不可解的模型后,痛定思痛,沉着冷静,终于建立了一个还算过的去的模型,就这样我们夜以继日,辛勤劳作着。我很幸运遇到我那两个肯一起干的队友。现在回想,两个肯吃苦的队友比什么都重要。虽然到最后国赛成绩出来,结果还是普普通通,但这个夏天的这段回忆注定与众不同。
        最后我想以老王的经典语录来结束我的数模历程:追求卓越成功不期而至,享受过程结果水到渠成。成绩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和收获的知识。一次参赛真的能受益终身!

 本文作者获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浙江省一等奖

  • 数模新闻
  • 通知公告
  • 数模竞赛
  • 论文鉴赏
  • 课程建设
  • 师资队伍
  • 学子风采
  • 报名系统
  • 论文提交
  •    Copyright © 中国计量大学数学建模网 版权所有 学院地址: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源街中国计量大学格致中楼 邮编:310018 电话:0571-86914412 
    欢迎访问中国计量大学数学建模网官方网站!